尽管“早教”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为广大父母所接受,但还是有不少父母误解了早教,也因此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早期教育≠传递知识的教育误区一:早期教育是尽早传递知识、训练技能和开发智力的教育。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思想和近现代国内外崇尚智力培养的教育思潮的影响,许多家长把尽早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作为早期教育的目标追求,一些早教机构也迎合家长的这种片面需求,把培养婴儿的某些专长(如音乐、舞蹈、美工技能)、传授某方面的知识(如提前识字、学习英语)、开发婴儿的智力等作为开展早期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吸引家长的眼球。虽然知识、技能的学习,智力的开发等都是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片面强调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忽视婴儿体格体质、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素质全面培养的早期教育是不利于婴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
误区二:早期教育是培养神童或天才的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今后人生途中的表现出类拔萃,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类早期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和训练。近几年来,一些早期教育机构纷纷推出具有所谓“神奇效果”的“特色课程”,并努力为这些课程寻找种种“理论依据”和“典型范例”以证实其科学性。然而,多数家长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后却失望地发现,孩子并没有成为自己原先所期望的神童或天才。
早期教育不一定是在早教机构开展误区三:早期教育是在早教机构开展的教育。
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在专业的早教人员指导下、利用特定的早教环境和专门的设施设备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他们把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完全交给早教机构,不注重培养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开展早期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甚至在家中有人照看的情况下也将孩子送到早教机构实行全日制托管,以期望使孩子受到最多最好的早期教育,一些早教机构出于经济收益的考虑也乐于开展这种托管服务,以至于有些以提供亲子早教指导服务为主的早教机构逐渐演变成了开展婴幼儿托管服务的场所。而实际上这种观点和做法是不符合婴幼儿早期身心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当代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的健康发展。
误区四:早期教育是很费钱的教育。
从当前各地开办的早教机构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收费来看,早期教育的经济成本投入颇有不断攀升的趋势。一些早教机构热衷于豪华的装修,购置价格不菲的设施设备,一些早教机构的豪华条件让前来参观的欧美同行也惊叹不已。这些机构如果是民营的,则会向家长收取高昂的服务费,有条件的家长大多倾向于选择这类“高档次”的早教指导机构,但更多的家长只能望而却步。当前,一些公办的早教指导机构也开始追求高投入的硬件建设,最近某地方政府就计划投入数千万元设置公益性的早教示范中心。在平时的家庭教养中,不少家长也“不惜重金”购买高档的玩具、图书及其它材料。上述做法让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是很费钱的教育。这种耗费大量资金、过分追求优越的硬件条件的做法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种误导,不利于大面积推广早期教育,不利于让更多的婴幼儿和家庭接受科学的早期教育指导。
正确解读早教期教育很重要,可是如果你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早点让孩子认字、写字,学习计算,学习画画、弹琴,你期望把孩子早点送到早教机构去学这些东西,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孩子的心智发展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并不是你想让他学什么他就能够学什么的。
孩子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发展重点*1岁前的孩子:
主要是感官学习和动作学习。看人的脸,认出这是妈妈那是爸爸,看各种颜色、形状的东西,辨认不同的颜色和物品;听各种声音,知道人说话的声音,听得出是音乐或是噪音,听得懂一些简单的词;尝各种味道,知道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触摸不同质感的东西,知道软硬、冷暖。学习抬头、翻身、爬行和站立。
*1~2岁的孩子:
说话、走路和用手操纵物品是最重要的学习,同时,他也在学习认识周围的人和物,学习和周围的人打交道。
*2~3岁的孩子:
手的精细动作,运动的技能,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力在内的认知能力,则是发展的重点。
小编总结:正确解读“早教”非常重要,家长们应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赋予孩子与其年龄段相适应的教育。